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调查

就地过年和传统更新:半推半就,拥抱未来

来源:鉴闻 作者: 发布日期:2021-02-15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而辛丑年的春节却有点特殊。因为庚子年的疫情还没有彻底消散,这是第一次,不少人在他乡过年。

每年春节之前,中国人面对的最艰难的“春运”问题,第一次消失了。就地过年的倡导让我们看到我们曾经渴望出现的场景,但这会是最后一次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深入地思考了“就地过年”的细枝末节。

为什么要倡导就地过年,因为农村的防疫体系不够完善。

为什么要返乡过年,因为城市户籍没有全面放开。

就地过年倡导与回家过年的传统如何调和?

响应号召的父母与自己留守儿童分离的问题如何解决?

反向过年的变化会不会带来新的潮流?

循着这些疑问,搜狐“狐度工作室”推出“年论”系列,年轮记载着自然的信息,“年论”述说着社会的动向。

以下是第三篇:《就地过年和传统更新:半推半就,拥抱未来》

文 | 张丰

今年春节非常特别,往年拥挤的春运列车,如今空空如也。有些视频中,一列车厢只有几个人,在往年这可能是除夕夜才有的现象,那是最后一拨倔强地要赶回家过年的人。

春运大军成为地球上一道景观,让人感叹中国人对“回家”过年的信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去30年的央视春晚小品,每一年都会有这个主题。它塑造了一个共识:过年应该“回到老家”,和父母在一起。其实,这种传统也是相当新的体验。它的一个前提是,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进城务工的出现,人们才大量“奔赴异乡”,这样“回家”才变成一种潮流。

2021年2月11日,由石家庄返回老家天水的一家六口

在此前的几十年,由于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绝大数人都一直“留在当地”。农村人一直在农村,工人在城市,而农村城市两处跑的人很少。即便是80年代,能够到大城市务工和求学的人,也是极少数。正是这种长期固守故土的生活,培养了人们的故乡观念。

如果我们把时间段再放长一点,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刚好100年前的1921年,鲁迅创造了《故乡》。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他本人的经历:在大城市买房安家,回到老家变卖家产,把母亲也接到城市居住——这个故事,很好地预言了当下很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鲁迅对春节(旧历新年)没有多少好感。几年后,他在《祝福》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看起来像是赞美,读到后面却发现是一个诅咒,因为他给我们带来的是关于祥林嫂的悲剧故事。《祝福》里的主人公,其实还是《故乡》里那一个,虽然回了“老家”,但是房子已经没了,也谈不上“家”了,所以他对故乡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冷峻。

2017年2月7日,合肥火车站站台,一名男子和年幼的孩子将手贴在玻璃上告别。

20世纪30年代,鲁迅写过一篇《过年》的短文,这篇文章中鲁迅讲了自己连放三天鞭炮的事。这可能和他当父亲有关,但是文章的主旨也讽刺了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很多人认为过旧历年是“国粹”。这篇文章的末尾,鲁迅说“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

这真让人吃惊。在那个时代,鲁迅当然是前卫的,二十多年“不过旧历年”,已经足够说明问题。这并不是说他们能躲过过年这样的日子,只不过是说明100年前的中国知识精英,并不太把“回家团年”当回事。他们致力于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新文化”的一部分。

这并不是说鲁迅就是对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所谓传统,可能只是某一个阶段人们的创造,是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的“生活共识”。1990年代开始兴起的“春运”,既是和人们背井离乡到外地谋生有关,也和此前几十年几代人都固守在一方土地、人口缺少流动有关。

实际上,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回家过年”的执念已经开始出现松动。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买房定居,建立自己的家庭。越来越多的“新夫妻”,两口子分别来自不同地域,回哪一个“老家”过年,成为一个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利用难得的七日长假到外地旅游,“春节旅游收入”已经成为统计部门的常规课题。

就拿春运来说,尽管由于疫情防控让春运盛景在今年彻底消失,但是在几年前,春运就已经呈现出“衰落”的迹象。随着高铁和高速公路的迅速普及,“春运”已经不再是媒体关注的“大新闻”了,在火车站,也很难看到过去那么拥挤的场面了。

2021年2月11日,大年三十除夕夜,广州火车站旅客稀少。

在网上,关于回家过年的“吐槽”也越来越多。每一年的“春节返乡文学”中,我们都能读到不少困惑和厌倦。人们开始像鲁迅那样,对故乡不再客气。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关过年的“传统”,本来就处在变化、动荡甚至瓦解之中。

尽管怀念故乡的年味终究是一种美德,但是“传统”的变化,却也并非坏事。换一个角度看的话,我们也许会发现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诞生。我们可以选择拥抱或者半推半就,一边怀念畅饮,一边畅想未来。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