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构建“1+5+N”评价指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指挥棒+尺子”
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情况如何?产品在行业内处于怎样的地位?是否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如何引领制造业企业发展,量化考核发展情况,广州如今有了“指挥棒”和“尺子”。
12月19日,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广州市推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围绕国家和省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总纲进行顶层设计,并结合广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突出问题,推出了符合广州实际、具有广州特色的综合评价指标。
《实施方案》指出,评价指标主要作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引导,侧重发挥综合导向功能。按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要求,以综合质效为基础、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广州特色为牵引构建“1+5+N”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即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45个具体指标。
《广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表》
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综合质效、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特色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包括若干二级指标,体现高质量发展的不同方面内容要求。
二级指标中,具有突出代表性、重要性的具体指标被列为核心指标。此外,作为一级指标的“特色指标”中下设有“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培育”“融合发展”3个二级指标和11个具体指标,将根据广州市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或阶段性任务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和增减。
正式实施后,全市范围内将每季度调度一次数据、每半年开展一次监测评价、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价,以总指数和分项指数形式体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变化和各分项变化,并根据相关指数的判断分析市、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年度情况和分项情况。
其中,评价总权重按100赋值,各指标权重将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调整完善。主要选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各计算指标的权重,10个核心指标权重总占比60%。
据悉,广州将建设全市统一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可视化监测平台,定期发布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建立共享平台,按季共享指标数据,增强广州制造业发展的全国“显示度”。评价结果将为制定实施导向清晰、对象精准的资源差别化配置政策,将资源向质量效益好的区域、企业倾斜提供可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