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墓:一座证实孙武并非孙膑的关键性墓葬
银雀山汉墓:一座证实孙武并非孙膑的关键性墓葬
字数 1547————阅读约4分钟
1972年4月10日上午,位于山东省临沂县的银雀山,发现了一座古墓。本以为这只是一座普通的汉代墓穴,考古人员便打算就快结束发掘工作。但没想到,后续发掘出来的竹简中,似有字书。经过仔细检查,证实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确为不可多得的先秦竹简。
银雀山汉墓共有一号、二号两座墓葬。墓室均为长方形,各有一棺一椁。椁内又有一道隔板,将棺与侧厢分开。侧厢中放置陪葬品。其中,一号墓出土了大量先秦竹简,包含了先秦诸子中的《墨子》、《管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而这一发现,除了推进现代对于古代文献的认识,也解决了一直以来,孙子与孙膑究竟是否为同一人的千古疑案。
▲《孙子兵法》竹简
首先提到《孙子兵法》,春秋末年,生于齐国的军事家孙武出仕吴国,先是在姑苏城郊隐居,并著成《孙子兵法》。后向伍子胥献计,希望公子光可以刺杀吴王僚,并借此登上吴王之位。
公元前512年,伍子胥向阖闾举荐孙武,并将十三篇《孙子兵法》晋献给吴王。阖闾阅后相当赏识孙武,并有意亲自前往聘任孙武出山。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子兵法》全篇论述了军事学中的主要问题。举凡作战、地形、布阵还有探查敌人虚实,都在《孙子兵法》讨论的范围内。在孙武眼中,春秋战国这个乱世,军事对抗是一等一的大事,任何国家都可能因为战争而毁于一旦。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
另外,孙武虽然写了兵法,但却非一个好战的嗜血分子。相反的,他反而认为战争已经是下下策。最好的交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在兵戎相接之前,就已经奠定胜负。
《孙子兵法》也自此流传下来。在《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中,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两篇篇名相似的兵书。由于时隔2000多年,后人又不见《孙膑兵法》一书。在其他文献记载中,也不见其著录。
因此,对于这两部孙氏兵法的真伪,史学家们开始有了不同的看法。有部分人认为孙武其实就是孙膑,只是名称不同。又或者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其实就是《孙膑兵法》只是叫法不同,内容却是相同的。
不过,1972年发现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却同时出现了《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两篇。这也直接证明了,孙武与孙膑是两个不同的人物,两部兵书更是截然不同。
▲《孙膑兵法》竹简
孙兵,与孙武同样都是齐国人,两人的在世时间大约相差100年。根据现今的孙氏世系推算,认为孙膑应该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本名孙伯灵。之所以名膑,是因为受过刖刑。而他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却是因为同门庞涓的妒忌。庞涓将孙膑请到魏国,并用计斩断孙膑的后脚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但尽管遭到了不仁道的对待,孙膑的才华仍旧没有被埋没。齐国使者出使魏国时,因缘际会发现了孙膑的才能,并将孙膑带回齐国,让他寄居于田忌手下。也因此,后世才有著名的“田忌赛马”。这是孙膑在田忌门下作为食客时所献的计策。孙膑也因此声名大振,后被齐威王重用,并向其讨教兵法。
▲孙膑 (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
孙膑在齐国立下汗马功劳,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都是孙膑献策以取胜的战役。但孙膑跟随的公子田忌后来却遭到陷害,只得逃奔楚国。在齐宣王召唤后,才又返回齐国。孙膑在此期间,一直跟随着田忌,也因此,《孙膑兵法》很可能成于楚地。
现存的《孙膑兵法》分上下两编,共31篇。据说,上编为孙膑本人所著,由门人编辑而成;下编则传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但由于下编的内容与上编有所差异,目前尚未理清作者归属。
从内容来看,《孙膑兵法》上编是记述了孙膑在田忌手下当食客时,献上的计策与当时他对军事上的理解。下编,则比较类似于《孙子兵法》,并未具体在某些战役历史中,而是整体总结用兵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