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南粤

省水利厅:全力保障江河安澜秀水长清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3-28

省水利厅:聚力实施“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

全力保障江河安澜秀水长清

今年,我省将再建成碧道1800公里以上。图为潮州韩江碧道。受访者供图

今年,我省将再建成碧道1800公里以上。图为潮州韩江碧道。受访者供图

水利兴则百业旺。水利已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极其重要的基础支撑。今年2月23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公开发布实施,为“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2021年,我省完成水利投资725亿元,居全国首位。

为推动“851”蓝图落地见效,我省谋划了总投资8000亿元以上的重大水利项目,其中“十四五”期间完成水利投资4000亿元以上,今年计划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即以加快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能力提升、万里碧道、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农村水利保障、智慧水利、水文现代化和水利治理能力提升八大工程为具体抓手;以构建水资源配置骨干网、防洪安全网、万里碧道网、农村水利保障网、智慧水利网5张网为施工大纲;以迈进全国第一梯队为前行目标和标杆。

谋划超8000亿重大水利项目建设

全力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

地处高温多雨、林木茂盛的五岭之南,广东总体上是一个丰水地区,多年平均降雨1771毫米。广东雨水如此充沛,为何还会缺水?

“广东地理气候条件特殊,虽然雨量丰沛,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干旱缺水时常发生。”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立新说,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已成为制约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重塑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刻不容缓。

《意见》提出,要构建“五纵五横”的水资源配置骨干网。具体而言,就是以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干流为“纵”,以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中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珠中江供水一体化工程以及已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为“横”,构建覆盖全省16个地级以上市、受益人口超7600万人的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可以说,‘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是破解我省水资源供给问题的‘关键一招’。”王立新介绍,上述几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及一批区域性水资源配置工程总投资约2800亿元,工程建成后,可基本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省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

近年来,已是我省水利建设史上同步推进项目最多、投资最大的时期。经初步匡算,广东“十四五”水利规划建设项目共95项,总投资规模达8201亿元,其中“十四五”完成投资规模4050亿元,是“十三五”实际完成投资1863亿元的2.2倍。

一座座大坝拔地而起,一道道堤防加高培厚,一条条跨区域输水渠道穿山越岭。区域经济、人口重心和水资源重心的“错配”现象,正在随着广东“大手笔”的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全面改善。

加快建设防洪安全网与农村水利保障网

坚持人民至上,守护江河安澜

治水患、保安澜,历来是水利工作的头等大事。近年来,通过大力推动控制性水利枢纽、江海堤围达标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工程建设,我省已基本形成“上蓄、中防、下泄”的防洪工程体系。

“但对标国内外水利发展先进地区,我省现有防洪工程体系还存在一定差距和短板。”王立新说,全面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仍是接下来我省水利事业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确保防洪工程体系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为此,《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江河安澜的防洪安全网”,加快优化防洪工程布局,加强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等大江大河堤防和河道综合治理,推动大江大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堤防达标建设。到2025年,广州、深圳城市中心区防洪(潮)标准不低于200年一遇,其他地级市城市中心区防洪(潮)标准不低于100年一遇。

与此同时,水利也是助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的命脉。广东能够从曾经的蛮荒之地变成今日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离不开一代代先民对农村水利事业的重视。

根据《意见》,接下来广东将着力建设“优质普惠的农村水利保障网”,推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程”,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标准、同质量、同服务,推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专业化运作、一体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目前,我省已基本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农村人口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根据省卫健委农村生活饮用水末梢水水质监测结果,水质合格率为90.5%,全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持续改善。

同时,加快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动将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优先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对小型灌区和撂荒地整治的灌溉用水保障,抓好田间水利这一“毛细血管”,打通水源流到田头的“最后一公里”,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大力推动万里碧道建设

全方位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实现秀水长清

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同时目前正值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我国纪念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是“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近年来,在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础上,广东多措并举,编制完成《广东省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技术报告》并通过水利部审查,实施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控制制度,超采区水位稳定上升。同时,以河湖长制、万里碧道建设等工作为抓手,持续推动流域综合治理,实现河湖生态环境复苏。韩江、东江分别入选第一、第二届全国最美家乡河。

其中,高质量万里碧道建设,成为广东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今人们漫步在遍布广东各地大大小小的碧道,可以看到水清岸绿,连片的绿植在阳光下随风摇曳,沿江步道蜿蜒舒适,老百姓们携全家老小在此游玩,享受幸福时光。

“经过三年来的建设,广东万里碧道已取得初步成果。”王立新介绍,截至2021年底,我省已建成碧道的2900公里河段水质明显改善,水质优于Ⅲ类(含Ⅲ类)河长增加232.3公里,增幅为13.4%,黑臭水体全面消除,Ⅴ类和劣Ⅴ类河段长度减少了302.5公里,降幅为48%。防洪达标的河段增加了642公里。生态岸线增加了1169公里,生态岸线从35.7%增加至55.6%,慢行道增加了2178公里,新增串联广府、潮客、红色、海上丝绸之路等特色资源点数量1424个,不少地方各个城市、各个乡村的碧道都成为当地人气高涨的网红打卡点。

今年,我省将再建成碧道1800公里以上。到2025年,全省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形,使涓涓清水润泽南粤大地,实现江河安澜、秀水长清,不断提高广东父老乡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不断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阶段,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协同推进水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迫切需要水利科技创新特别是智慧赋能的支撑。《意见》提出要构建智能高效的智慧水利网,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构建数字孪生流域,开展智慧化模拟,支撑精准化决策,建设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

省水利厅介绍,我省智慧水利建设起步较早,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全省重点河湖基本实现生态流量控制断面在线监测,用水总量的60%实现了在线监测;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洪水预报达2小时以上,监测预报能力位于全国前列;7922宗水库雨水情自动监测覆盖率接近92.5%。广东在水利部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中获得优秀等次。

接下来,广东将智慧水利作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加快推动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五大江河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推进水利工程智慧化建设、改造与优化升级,完善水文站网体系,提高水文预测预报能力,实现从“现场管理”到“线上管理”、从“单点调度”到“联合调度”、从“纸上研判”到“智慧决策”、从“分散建设”到“集约建设”四个转变,不断提升我省水利治理能力。

省水利厅介绍,未来我省水利事业的努力方向,就是通过聚力实施“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系统构建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绿色水经济体系,推动我省水利事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全省水利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形成与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我省水利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