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彭总请求徐向前增援,主席为何犹豫拒绝?要求“各扫门前雪”

来源:兵说历史 作者: 发布日期:2023-06-12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48年6月16日,西北野战军一封请示电送到了主席的案头。

看罢西野的领导班子彭总、张宗逊、赵寿山、甘泗淇等人发来的电报,主席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因为彭总等人在电报中,迫切希望徐向前华北第一兵团能加入渭北战役。

西野的请示电,明白无误地表达了想要徐向前兵团支援的渴望:

请考虑向前兵团打阎可否推迟二、三个月进行,将该兵团与西野共同组织渭北战役,求得消灭渭北胡部之十二个旅,使渭北敌与渭南不能连成一片。

否则西北野战军于七月先寻机打胡一、二个旅,取得俘虏和等待新兵补充,秋后再打马。

一向决策果断的主席,看到这封请示电报,为什么有些犹豫呢?

彭德怀(左二)在青化砭战场

解放战争开始后,我军五大战略区中,数西北战场最苦。

五大野战部队成立初期,西野人马最少,无论东北民主联军、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还是华北军区部队,兵员总数都在30万上下,远超地处贫瘠地区的西野部队。

而彭总当面之敌胡宗南,背靠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汉中地区,兵员和钱粮足备,虽然屡屡遭到彭总的打击,但是正规部队一直维持在20多万人以上,加上地方杂牌军不下30万人。而西野兵力从2.6万发展到7万,处于绝对的下风。

所以,彭总希望组织一次歼敌万人以上的战役,真正实施起来难度颇大。

1948年4、5月发起的西府陇东战役,西野虽然解放了延安,但在歼敌2.1万人的同时,自身伤亡也有1.5万人。胡宗南、马继援损失2万多人没有伤及元气,可是西野损失1.5万人接近全军的四分之一,实际上就有些伤筋动骨了。

西府陇东战役的失利,让彭总和西野全军上下憋着一口气,卧薪尝胆渴望复仇,而彭总也深谙“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准备策划一次大的歼灭战,一口吃掉“天子门生”胡宗南在渭北一带的12个旅3万余人!

可是,这么大的胃口,单凭西野不足7万人,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胡宗南(中)

渭北战役的确是西野复仇的好时机,但自身兵力实在捉襟见肘。

不过,歼灭胡宗南12个旅的诱惑实在太大,一向横刀立马的彭总,为了增强我军的整体战斗力,第一时间想到了徐向前兵团,也就是刚刚并入华北军区的第一兵团。

一个月前,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和刘邓的晋冀鲁豫军区合二为一,原来是刘伯承晋冀鲁豫军区副手的徐向前,带着8纵(即后来的60军)、13纵(61军)、15纵(62军)转入华北军区,这就是整编后的华北军区第一兵团。

徐向前兵团3个纵队6万人“加盟”华北军区后,并没有加入晋察冀地区的战斗,而是被主席单独放在阎锡山的“老巢”山西战场,临汾战役历经72天歼敌2.3万人,不仅攻克了设防坚固的临汾城,还把吕梁、太岳解放区连成一片。

当彭总筹划规模宏大的渭北战役时,徐向前正在准备发起晋中战役。

所以,彭总等人在6月16日的请示电中,请示主席:能否让徐向前兵团打击阎锡山的晋中战役推迟二、三个月,合兵一处发起渭北战役歼敌12个旅,割裂敌渭北、渭南的联系。

彭总和西野转战陕北、保卫延安、苦斗胡马,其艰苦程度主席很清楚,所以对彭总希望“断其一指”给予胡宗南致命一击的想法非常理解,这才有些犹豫不决。

徐向前在山西前线

两天以后,1948年6月18日下午2点,主席亲拟回电。

彭张赵甘,并告贺习:

十六日电悉。你们以七万人左右担负西北作战重任是很艰苦的,但别方面很难给你们以兵力的直接援助,杨罗几次要求向前兵团协助打傅作义,你们现又要求该兵团协助打胡宗南,我们认为均不适宜。

主席的回电很有艺术,拒绝得非常委婉,而且是一视同仁。

在回电中,主席特意提到了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的杨得志、罗瑞卿为了发起冀热察战役,也希望刚刚加盟的向前第一兵团加入冀热察方向,参与打击傅作义集团的战役。

傅作义并不好对付,解放战争初期的大同集宁战役,聂帅联手贺老总派出张宗逊、罗瑞卿20万人都能没有打过傅作义7万人,以至于大同、集宁、首府张家口接连失陷。

作为华北军区仅有的2个兵团,徐向前和杨得志联手名正言顺。

但是,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的主席,对杨得志、罗瑞卿的请求予以回绝,明确向前第一兵团继续留在山西战场,进一步筹划晋中战役,最后直捣阎锡山老巢太原。

考虑到彭总在请示电也留了徐向前不能支援的退路,那就会先打胡宗南一、两个旅,回过头来再打马家军。主席给这位爱将做了几点解释,为什么徐向前不能加入西野?

杨得志

在杨得志、罗瑞卿和彭总看来,我军集中起来,有利于打大仗。

但是,主席则认为,我军兵力集中看似有利,实则有诸多不妥之处:

第一,我军兵力集中的同时,看似形成了规模优势,可是随之而来的是敌军也会集中形成更大的作战集团。这样一来,由于敌军重兵猬集,反而不利于我军分割包围。

第二,敌军重病集结可以解决钱粮问题,但我军所处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解放区腹地本来就没有很大的纵深,一旦13万兵力集中起来,吃饭都会成为大问题,地方苦不堪言。

第三,西野、华北第二兵团和徐向前兵团各有作战区域和歼敌任务,与其谋求“毕其功于一役”速战速决,倒不如“各人自扫门前雪”更为有利,徐向前留在山西更好。

在回电的最后,主席建议彭总和西野:歼敌一、二个旅即可,然后7月份进入全军休整。等到2个月后,山西吕梁军区的彭绍辉、罗贵波所部,可以纳入西野的建制。

接到主席的回电以后,同为军事家的彭总秒懂主席的良苦用心。

彭总及时调整作战计划,把渭北战役修正为澄合战役:西野以伤亡2300人的代价,歼敌近万人,毙伤整36师副师长朱侠以下3000余人,俘参谋长张先觉以下6000余人。

至于主席许诺的彭绍辉部(西野7纵),1949年6月攻克太原才正式归建。

徐向前进入太原

主席婉拒杨得志、罗瑞卿和彭总之后,战局发展如何呢?

杨得志、罗瑞卿和华北军区第二兵团3纵、4纵及2纵4旅共7个旅,实施宽大机动,历时70余天,在热西、冀东、保北方向歼敌3万余人,一举切断平绥、平承、北宁、平汉等铁路干线,让傅作义集团陷入被动,为平津战役打下了基础。

1948年8月,华北军区成立杨成武第三兵团,野战部队初具规模。

而在山西战场,徐向前指挥华北第一兵团6万大军以弱胜强,采用运动战结合攻坚战,连续作战40天,一举歼敌4个军部、9个师、2个总队及保安团共10万余人。

晋中战役解放县城14座,不但使太原成为一座孤城,为最后解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山西战场的节节胜利对西北、华北、中原战场给了有利的策应。

主席对徐向前6万破10万的壮举大为赞赏,认为这对整个战局帮助极大。

事实证明:在解放战争的转折时期,主席“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协同,“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战术执行,十分英明。这样,既最大限度分散了敌军的有生力量,又充分发挥了彭总、聂帅、徐帅等名将的军事才华,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