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十五位皇帝中他是唯一明君,可惜在位仅三年就不幸病逝
两晋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尽管西晋的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确实一统三国,结束了此前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但却开启了一个更加令人绝望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门阀士族的影响力进一步膨胀,甚至能够架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皇帝。门阀骄奢淫逸的同时,底层百姓却受尽压迫,且失去了上升渠道。
西晋后期八王之乱爆发,接着北方游牧民族趁乱涌入中原,这番浩劫被称作“五胡乱华”。西晋被匈奴人灭亡后,偏安一隅的东晋在南方建立,北方汉人遭大量屠戮,南方汉人则继续被门阀压迫。在两晋十五位帝王当中,只有一人被视作明君,那便是晋明帝司马绍。可惜的是,司马绍年仅二十七岁就不幸病逝,从此东晋彻底断绝了希望。
西晋元康九年(299),掌权多年的皇后贾南风将并非自己亲生的太子司马遹废黜并囚禁,这被认为是八王之乱第二阶段的序幕。同年,琅琊王司马睿生下一子,这便是司马绍。北方游牧民族趁乱南下后,大量士民渡江南下避祸,司马睿也逃到了建邺。
在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的帮助下,司马睿成功赢得了江东豪族的一致拥戴,西晋灭亡后,他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政权。作为司马睿的长子,司马绍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而《晋书》也盛赞他道:“性至孝,有文武才略,钦贤爱客,雅好文辞。当时名臣,自王导、庚亮、温峤、桓彝、阮放等,咸见亲待。尝论圣人真假之意,导等不能屈。又习武艺,善抚将士。于时东朝济济,远近属心焉。”
东晋永昌元年(322),开国功臣王导的堂兄王敦不满司马睿为制衡琅琊王氏而扶持镇北将军刘隗等人,便在列举了刘隗十条罪状后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建康。没过多久,占据实力优势的王敦顺利攻入建康,并在架空司马睿后自封丞相。
却说王敦刚刚起兵之时,司马绍曾打算亲自率军前去讨伐,太子中庶子温峤劝谏不成直接挥剑斩断其坐骑的缰绳才作罢。王敦掌权后认为司马睿不足为虑,但司马绍智勇皆备,恐怕会成为自己的巨大威胁,便打算将其废黜。此时,又是温峤率领群臣反对,才迫使王敦放弃。
永昌元年(323),司马睿在忧愤中病逝,司马绍在动荡中继承皇位。当时,自以为牢牢掌控朝政的王敦已经离开建康遥控局势,但好在以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其余成员都并不支持王敦。处于不利局面的司马绍先是任命忠诚于皇室的郗鉴为兖州刺史,打算利用他抗衡王敦。然而经验老到的王敦却上表推荐郗鉴出任尚书令,迫使他返回建康。
不久后,王敦在一次密会中与心腹钱凤讨论篡逆之事,同在席间的王允之靠装醉免除怀疑,随后急忙赶往建康将王敦的计划告知了父亲王舒。王舒得知后与王导一同将消息上奏司马绍,后者立刻开始着手防备。就在此时,王敦却突然病重。司马绍不愿放过这一天赐良机,便以王导为大都督,又召集兖州刺史刘遐、徐州刺史王邃、豫州刺史祖约等忠于自己的官员率领兵马赶赴建康准备迎敌。
一切准备妥当后,司马绍声称王敦已死,下诏对其党羽进行讨伐。此时的王敦尽管还活着,但已病重到无法指挥部队,只好委任兄长王含、心腹钱凤等人打着诛杀温峤等人的旗号进军建康。和数年前不同,这次司马绍派出的军队节节胜利,自知无力回天的王敦于愤恨中病逝。
平定王敦之乱后,司马绍采纳温峤的建议赦免了其下属,又重新任命了江州、荆州等地的刺史。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在朝中最具权势的琅琊王氏因为王敦遭诛而暂时有所收敛,这就给了司马绍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环境。通过委任应詹、刘遐、陶侃等王氏家族以外的大臣为地方官,司马绍对各地的掌控力达到了东晋历代帝王的巅峰。
可惜的是,太宁三年(325)年仅二十七岁的司马绍便因病去世,临终前以王导、温峤等人为托孤大臣,辅佐太子司马衍,也就是晋成帝。司马衍没有父亲的才能与机遇,在位期间对王导十分敬畏,甚至每次见到他都主动下拜,又在诏书中也加上“惶恐言”、“敬问”等言辞。
综上所述,司马绍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两晋时期的唯一明君,除了他本就聪慧睿智外,也“多亏”了王敦叛乱导致王家在朝中的影响力降低。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司马绍或许能够带领东晋走向富强,可惜这一切只能是幻想。对于司马绍,《晋书》的评价颇为恰当,那就是“虽享国日浅,而规模弘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