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从乞丐到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来源:笑傲史海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9-02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皇帝作为古代地位最高的封建统治者,中国古代有两个人物的话可以说非常贴切的表达了大家对于这个职位的憧憬和向往。一个是刘邦说的“大丈夫生当如此”,另一个就是他的死对头西楚霸王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也”。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出身可以说五花八门儿。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是对于泥腿子的鄙视和轻视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封建王朝中,皇帝出身最高贵的有世袭王公,如唐高祖李渊,隋文帝杨坚等。作为底层阶级出身的皇帝,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王朝来说有两个皇帝的出身最有代表性,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个就是本文的主角明太祖朱元璋。

明王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在现在社会,对明王朝的态度更多的是批判,黑暗的专制统治,无能昏庸的皇帝,言官的祸国殃民。但是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的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自古能军者,无人出李世民之右,其次则朱元璋”,千古一帝康熙也称赞他“治隆唐宋”,能赢得这两位的盛赞,朱元璋的能力绝对非同一般。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是从乞丐走向皇帝的宝座,可以说是尝尽了人间百味,他从农村老家出来,越过尸山血海,一步一步迈向人间至高的位置。

朱元璋的老家是今安徽凤阳人,是纯种的汉族人,祖上都是以务农为生。当然,在古代封建王朝,农民的命运大多是悲惨的,他们颠沛流离,上无遮风挡雨之屋,下无养家糊口之地。连诗圣杜甫这样的高级人才都不得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感慨,可想而知在古代封建王朝,作为被奴役,被剥削的主体阶层,农民的处境是何等的凄惨。遇到明君盛世还可以果腹,大多数时间,那只能是四处流浪,被逼的卖儿卖女。

元朝政府的统治异常残暴,元朝由蒙古族创建,本身就是一个那个以崇尚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虽说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统治起来却不太聪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一个封建王朝,对于汉人的压迫十分严重的。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汤师爷的说法你得拉人,多拉人,让更多的人站在自己这边,才能共治天下。但是元朝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于其他民族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阶级统治。他们实行了阶层统治的手法,总共十个等级,蒙古族作为第一高等民族,其后是契丹,喇嘛等,最后两位是儒生和乞丐。以前有一种说法叫臭老九,臭老九就是由此而来。而且排名第八位的是娼妓,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儒生的地位比娼妓还低,仅仅高于乞丐,这反映了元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能。历朝历代,作为帝国的政治统治者,不得不考虑的是文人士族阶层的地位和权利。他们某种意义上是与皇权共治天下的。政府抛弃他们想要自己单干,那就只能等待灭亡。

朱元璋的父亲就是给人打工的一个佃户,作为佃户其实就是给种地的。等庄稼熟了,十斤麦子中,地主各种理由要去6斤,交税1斤,剩下的别说吃饱了,全家人每人喝碗粥都不够,可谓真正的白手起家。虽说现在很多成功人士都标榜自己是白手起家,但是这话只能忽悠忽悠傻子。他们在说自己创业艰难的时候是不会告诉你自己的岳父是谁或者自己的姥爷是干啥的,总之水分很多。但是朱元璋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法撒谎的,我可以给他作证:他确实是白手起家。人生起点比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诸位和写这篇文章的我还要矮半头。

当然,人生开局是上帝掷的骰子,我们无法决定。但是如何去把握自己的人生就成了能力的一种体现。朱元璋就是在乱世时期中,紧紧的抓住了时代的潮流,利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

不过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当时可没有如此的雄心壮志。幼年的时候,老家因为遭遇灾荒的原因。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竟然相继活活饿死。为了活下去,朱元璋只能离开老家,四处流浪乞食为生。他给人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很早以前有游戏界网友戏言:开局一个碗,说的就是朱元璋。因缘巧合之下由同乡好友汤和引荐,后来当了兵,最后做到了皇帝的宝座。

元末农民起义是一笔乱账,因为当时各路诸侯城头变幻大王旗,今天张大王,明天赵皇帝。怎能是一个乱字可以说得清,不过命运在这时候开始眷顾朱元璋,他从军后就成了元帅郭子兴的亲兵,由于幼年的乞讨经历,他比其他人更加有见识,而且勤于学习,不爱财务,每次打仗的战利品,都要拿出来分给部下和战友。再加上他有勇有谋,会打仗,所以大家对他都很服气。郭子兴也很欣赏他,于是就拉拢他,升职加薪是肯定的,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养女马姑娘许配给他,这个马姑娘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大脚马皇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贤后之一。双管齐下,朱元璋对郭子兴的知遇之恩和再造之情可谓感激涕零,

可惜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是非常难的。不仅仅是因为政府顽固势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起义者的自身素质,就跟现在流行的创业一样,光有勇气是不行的,智慧和运气一样都不能少。没过多久,郭子兴的起义军内部高层就开始明争暗斗,郭子兴虽说是集团董事长,但是在董事会上没几个董事跟他同心,再加上他本人嫉贤妒能,人缘也不咋地,不久以后矛盾就彻底爆发,朱元璋看出这些人是不会成事的,为了今后打算,主动申请外出招兵。这样既能躲开权力争斗的漩涡,也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可谓一箭双雕。

朱元璋外出后招兵买马,小时候的伙伴纷纷来投,一时间朱元璋声势大涨,实力也得到巩固。不久之后,郭子兴因病去世,朱元璋接过了他的旧部,奉小明王为领袖,成为了一股独挡一面的势力。后来又加纳了徐达,常遇春等猛将,李善长,刘伯温等谋臣,可谓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在那个皇帝遍地的时代,朱元璋并没有被眼前的小胜利冲昏头脑,他正确的听从了谋士高升的计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要知道称皇帝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但是能不能做成皇帝那可就是千难万险的征途。只要有了实力,不想当皇帝也不行,没有实力,想当皇帝也白搭。就跟那句流行语一样“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你要是脖子不好,给你顶皇冠你也得犯颈椎病。

朱元璋就是个明白人,在各路诸侯狂热的白日梦中。他是众人皆醉己独醒,不争一时之长短,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最终赢得了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机会。

估计到自己的实力已经可以上牌桌了,他先后发动进攻,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一系列地方势力,统一了整个江南。并准备好了登上决赛的擂台。直面最后的对手——元朝政府。

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严明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礼贤下士,对士族阶层礼贤下士;勤劳政事,兴修水利,关注民生。更重要的是,他志向远大,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小地主,他要的,是整个天下。

终于在平定了整个南方后。他在公元1367年命令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期望能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一统华夏。为了笼络天下民心,朱元璋提出了非常正确的政治口号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中国毕竟是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拉拢多数,打击少数。元王朝的灭亡指日可待。

北伐异常顺利,毕竟像元朝政府这样作死的行为没有人不痛恨,一统天下的愿望指日可待。这时,朱元璋的名义上的领导小明王非常配合的死于一场意外,于是在众望所归中,朱元璋登基称帝。从一个乞丐,到登上皇帝的宝座,朱元璋完成了人生最华丽的转变。

作为社会底层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对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为了提醒自己不忘本。他禁止奢靡,提倡节俭,每顿饭都要做豆腐,跟卧薪尝胆有异曲同工之妙。鼓励生产,严惩贪官,休养生息,拉拢士人阶层。于是才有了后人称颂的“洪武之治”,

朱元璋的经历再次告诉我们一个永恒不破的真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