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布全球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深圳发布全球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获联合国统计局等国际组织普遍认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究竟如何评估绿水青山的价值,怎样衡量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和绩效?深圳率先探索,给出答案。3月23日上午,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GEP核算制度体系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圳市GEP核算“1+3”制度体系建设相关情况。
在国内率先开展城市GEP核算
GEP又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包括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三部分。
2019年8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见》明确要求“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要求“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介绍说,最近我市完成了以GEP核算实施方案为统领,以技术规范、统计报表制度和自动核算平台为支撑的“1+3”核算制度体系建设,高质量完成了先行示范区《意见》要求的“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任务。今年1月4日,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充分肯定了我市GEP核算工作取得的进展,目的是推动深圳在发展过程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深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早在2014年我市就以盐田区为试点,在国内率先开展城市GEP核算,首次提出并建立了GDP和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工作机制。2018年5月和6月,深圳市委书记伟中两次在市委常委会上要求“探索将盐田区GEP核算在全市各区(新区)推广,努力实现各区(新区)GDP与GEP双提升”。当年6月,我市组织GEP核算开展最早,研究最权威的机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盐田GEP核算的技术支撑单位—市环科院联合开展全市GEP核算研究攻关。从2014年起,全市至少有8个区先后开展了GEP核算探索。2019年,我市GEP核算工作被纳入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见》及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用4年时间摸清全市生态家底
2017年起,深圳在全国率先综合采用遥感、地面调查、模型分析等方法,探索城市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方法;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密度城市尺度地面调查,完成了我全市891个植物样地、90177个植被斑块,150条动物样线,50个河流水生态样点的实地调查;在全国率先开展全覆盖高空间分辨(0.8m)遥感数据系统调查与评估。历时4年系统分析了全市40年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系统对我市生物多样性数据进行集成,系统掌握全市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功能数据,摸清了全市生态家底。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为全市GEP核算打下坚实基础,是GEP核算的主要数据来源。
同时,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关注市民生态获得感。每年协调市统计局、气象局等近20个部门收集整理统计监测数据约200余项。出动400人次开展实地调查走访,发放生态文化服务调查问卷1500余份。
我市连续开展年度GEP试算分析,完成了全市2010和2016-2018年的4年试算。按照现有统计制度体系规范,组织开展了2019年度统计报表填报并初步完成核算分析。我市GEP核算充分利用了全市连续多年高精度的生态系统分类解译数据、高密度的气象监测数据、精细化的人口网格数据和较详实的实地生态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科学性和权威性。
建立全国首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
据介绍,我市目前建立的“1+3”GEP核算制度体系是全国第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
一个统领:GEP核算实施方案。今年2月9日,市生态环境局与统计、发改部门联合出台GEP核算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核算方法,要求GEP核算按技术规范统一核算,按统计报表制度填报数据;规范了核算流程,要求每年核算结果于次年7月底前正式发布;理清了部门职责,明确GEP核算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该实施方案是我市GEP核算工作制度化运行的总体施工图。
一项标准:GEP核算地方标准。今年2月23日,市场监管部门发布了GEP核算技术规范。确立了GEP核算两级指标体系及每项指标的技术参数和核算方法。其中一级指标3个,分别为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旅游服务。二级指标16个,包括农林牧渔产品、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游休闲服务等。该技术规范与联合国统计局生态系统核算(SEEA-EA)技术指南和国家GEP核算标准相衔接,是我国首个高度城市化地区的GEP核算技术规范。
一套报表: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去年10月12日,市统计局批准实施了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2019年度)。将200余项核算数据分解为生态系统监测、环境与气象监测、社会经济活动与定价、地理信息4类数据,全面规范了数据来源和填报要求,数据来源涉及18个部门,共有48张表单。该报表制度是全国首份正式批准施行的GEP核算统计报表。
一个平台——GEP自动核算平台。去年8月,我市率先上线了GEP在线自动核算平台,核算平台设计了部门数据报送、一键自动计算、任意范围圈图核算、结果展示分析等功能模块,可实现数据在线填报和核算结果一键计算,极大提高了核算效率和准确性。该核算平台是全球首个GEP自动核算平台。
张亚立表示,GEP核算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应用。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综合改革要求进一步扩大核算范围,不断完善核算方法,持续推进应用实践,努力探索“两山”双向转化路径,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地的先行示范经验。
深圳GEP核算工作获国际组织普遍认可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认为,深圳在探索生态文明考核与城市生态管理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首先是率先提出生态控制线管控手段,在保障深圳生态自然空间之外,也为其他城市和全国生态保护提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深圳在全国开展城市生态调查评估工作,在全国也是第一家。通过这个调查评估为深圳开展GEP核算奠定了数据基础和工作基础。
欧阳志云说,深圳市是全国第一个探索GEP核算制度体系的城市。在全国有很多地方开展的GEP核算,但深圳市全国第一个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的城市。还在全国第一个“进监测、进规划、进考核”“四进”应用模式。“据我所知,深圳也是全球第一个建立GEP核算制度体系的城市。” 欧阳志云说。
深圳建立GEP核算制度体现了作为全国改革窗口城市的担当和决心,也体现深圳对发展理念和科学技术上的敢为人先的勇气,善于将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城市的管理和城市发展。
欧阳志云说表示,深圳建立GEP核算制度体系对全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与城市管理需求密切结合,在深圳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研究,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和深圳的管理部门进行了密切的沟通,在核算体系中体现了城市管理需求。二是充分运用国际上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核算的最新研究成果,跟国际上最顶尖的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研讨,共同建立核算体系,体现了核算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三是及时将研究成果与联合国统计局、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进行交流,深圳的GEP核算工作得到他们普遍的认可。深圳GEP核算工作对推动联合国统计局将GEP纳入生态系统核算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在3月初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通过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的核算框架,框架中将GEP作为核算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贡献的指标。四是深圳参与了全国GEP核算技术规范制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组织单位,吸纳了深圳等其他的区域的经验。深圳GEP核算技术规范和正在编制的国家GEP技术规范和联合国统计局生态系统核算框架基本上保持一致。
欧阳志云认为,深圳城市和其他以森林、草地为主的地区不一样,深圳提出了面向“人居环境”的思路和特点,加入了城市特征的指标,如自然空间噪声削减价值、文化和旅游价值,以及居民健康价值等指标,这些指标为其他兄弟城市提供借鉴,相信越来越多的城市会参考深圳的GEP核算制度工作。深圳GEP核算“1+3”的制度体系,对城市生态管理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意义,具有示范性和可复制性。